政协委员发言丨经济界(一)吴丹青:擦亮“学在东阳”金名片 | ||||||||
|
||||||||
记者 王倩玫 摄影 包康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:“教育是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之基。”东阳教育素来享有“千名博士汇一市,万名教授同故乡”的美誉。然而,近年来,东阳教育已掉出“第一集团”,亟须重振东阳教育雄风,擦亮“学在东阳”金名片。 对此,建议推动名校集团化,筑造求学首选地。举全市之力办好东阳中学,整合校友会、基金会等资源,改善学校软硬件,树牢“冲清华北大、争金华状元”的培育目标;借鉴“1+1”模式,把东阳四中打造成“新东中”;参照“镇海中学+蛟川书院”模式,将东阳四中与东阳中学结对,通过名校带新校实现经验传授、资源共享,打造东阳头部高中“双子星”;探索构建以东中为龙头,东外、二中为“第二梯队”,其他高中为“第三梯队”的梯形雁阵教育格局,在坚定不移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,实现学生的多元求学选择。 唯才是举育名师,打造人才高地。南求北索引名师,借鉴苏州中学经验,引进名校毕业生,聘请名师、名校长、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。薪火相传育名师,发挥名师、名校长工作室作用,通过传帮带培养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,教研员加强教育策略研究,推广联合教研。尊师敬贤留名师,优化职称晋升机制,待遇向一线教师倾斜,保障教师社会地位,营造尊师重教氛围,让人才“进得来、留得住、不想走”。 筑好教育同心圆,营造协同育人新高地。加大财政投入,解决经费长期投入不足问题,在公共资源配置、要素保障上优先支持教育弥补;鼓励各界不遗余力助教育,管好用好民间奖教基金,激励拔尖人才培养;推进家校社合作,开设“家长课堂”,积极构建学校主体、家庭配合、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;发挥东阳籍人才数量多、层级高的优势,邀请在外知名人士为东阳教育发展把脉问诊,帮助引进优质教育资源,让“东阳大脑”共解东阳难题。 教育是国之大计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相信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全市上下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,东阳一定能以更大力度兴学风、育名师、承文脉。 |
||||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 ||||||||